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在科研現場。(市農科院供圖)
上個月中旬,大足區三驅鎮鐵橋村的水稻測產驗收現場傳出好消息:由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培育的“神農優228”畝產突破593公斤、實現畝增收918元!
這一驕人成績的取得,宣告我市科研團隊的本土優選良種示范,終于讓低海拔稻區產出了高檔優質大米。
重慶稻區一直是全國稻米品質改良難度最大的稻區之一。近30年來,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扎根科研一線,人員年均300天撲在田間地頭選育新品種,一步步破解了困擾重慶稻區高質量發展的“水稻密碼”。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有關專家通過廣泛研究證明,重慶地區屬寡日照和高溫伏旱區,不具備生產優質米所需的氣候條件,將重慶劃為“劣質稻產區”。
那時,重慶本土品種水稻產量不高、品質不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導致農戶生產積極性低、水稻保供壓力大。而外地引進的稻種也在重慶“水土不服”,很難經受得住重慶的“烤驗”。
重慶能不能產出中高端優質米?作為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水稻良種創新”的首席專家李賢勇堅信,通過技術創新必能育出重慶本土優質品種!
“重慶稻區苗期寡日照極大地影響了水稻高產,而抽穗灌漿期的高溫和小溫差則不利于水稻優質?!崩钯t勇和團隊決定從影響稻米品質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效率入手,尋找破解這兩個關鍵因素的“水稻密碼”。
上世紀末90年代,李賢勇率水稻研究團隊展開潛心研究后就提出,只有培育低光條件下也能產出足夠多光合產物的品種,才能為重慶稻區高產和優質提供保障。這其中的關鍵,是要提高葉片在低光條件下的搜光能力,因此必須找到捕光色素葉綠素b含量高的特異育種材料。
接下來的三年,水稻研究團隊從全國各地搜尋了近十萬份材料,逐一開展系統鑒定??设b定結果令人失望,三年的努力全部白費。
“我們可以再花三年,擴大篩選范圍繼續干!可大海撈針般找材料,實在是太難了!”李賢勇除安排骨干力量繼續在國內找尋之外,還派出博士王楚桃深入東南亞水稻主產國,歷經千辛萬苦搜集了大量國內外水稻資源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家對帶回重慶的材料進行田間鑒定和遺傳分析后,終于在海量的資源中發現了“寶貝”:有1份材料在寡日照下仍能茁壯生長,其捕光色素葉綠素b含量比普通水稻高一倍!
水稻科研團隊面對這份“寶貝”材料激動不已,立馬開展品種培育。為了加快研究進度,大家春夏待在重慶、秋冬趕赴海南,一年種植三季實驗水稻。
2004年,一個能在重慶產出優質米的水稻品種“Q優2號”培育成功!經重慶和國家品種審定機構測試,該品種不但米質達到國家三級優質標準,而且比當時的助推品種增產6%以上。
至此,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終于破解了優化寡照區水稻質量的難題,實現了在重慶“劣質稻產區”產出優質米的突破。
2018年,“神農優228”獲得原農業部首屆優質稻(秈稻)食味鑒評金獎,系全國10個獲金獎品種中僅有的兩個雜交稻品種之一,一舉讓重慶產水稻躋身全國高端優質稻行列。
近三年來,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先后培育出15個優質水稻品種,比全國同期培育品種的平均優質率高30%,實現了重慶優質稻整體由三級向二級穩步推進,以及一級優質稻品種“零的突破”。
其中,針對丘陵山區水稻生產機械化最難的育秧和栽插環節,李賢勇帶領團隊發掘出耐低氧發芽和生長的優異資源,培育岀適合淹水直播的綠色高效優質品種“神9優28”。這個品種推廣后,有望結束傳統種稻的辛勞模式,且每畝還可節約成本350元以上。
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還積極投身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先后在我市彭水縣、酉陽縣、貴州省金沙縣等重點貧困區縣開展優質稻產業化扶貧開發。
“我們從品種選擇、病蟲防治、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指導,幫助當地水稻每畝綜合增收1000元以上?!崩钯t勇介紹。
李賢勇自豪地說,近20年來,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團隊已在重慶及兄弟省區市推廣他們研發的優質水稻1.5億畝,增加產值150億元。
本報記者 湯艷娟
請進入微信公眾號
IGO世界糧油展
閱讀更精彩!
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行業資訊”板塊所刊登文章,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絡轉載;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
如果您對稿件和圖片等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核實情況后進行相關刪除。
聯系電話:18011840036;郵箱:499708785@qq.com
廣 州
廣交會展館
2022
12.6-8
第12屆廣州國際糧油機械
及包裝設備展覽會
The 12nd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Grain and Oil
Machineryand Packaging Equipment Expo